English

周代虢国都城在三门峡发现

两千多年前“假虞灭虢”今日有见证
2001-01-09 来源:光明日报 记者 王建明、崔志坚 我有话说

本报三门峡1月8日电(记者王建明、崔志坚)河南省文物局今天在这里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:被历史湮埋了2600多年的虢国都城——上阳城,经过考古工作者近半个世纪的苦苦寻觅和不懈努力,其遗址终于在三门峡市发现。这是新旧世纪之交我国考古史上的又一重大发现。

三门峡市地处豫西边陲黄河南岸,人们所熟悉的“假虞灭虢”、“唇亡齿寒”历史典故就发生在这里。据古代文献记载,西周春秋时期的虢国从陕西宝鸡迁都到三门峡市,直到公元前655年被晋国灭亡,虢国在此建都一百多年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对虢国墓地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,曾先后两次以出土大量的青铜器、玉器及车马轰动国内外,分别被评为1990年、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。而虢国国都在哪里,却一直像谜一样,成了亟待解决的重大学术问题。

2000年元月,为配合基本建设,在河南省文物管理局组织协调下,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,对位于虢国墓地东南2公里的李家窑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科学考古发掘。

经过一年多的工作,发现了城垣、城壕建筑遗址等。专家们认为,李家窑遗址就是周代虢国都城——上阳城。

该城址由城垣、城壕、宫城、宫殿以及制骨、制陶、冶铜作坊和粮库等组成。其中,南墙已被青龙涧河冲毁,现存城垣平面呈长方形,东西长1000—1050米,南北残宽560—610米,周长3200米;城垣墙基宽4.5—6米,残存高度0.5—1.8米,墙基采用大版筑的方法分层夯筑而成。城垣外平行环绕两道城壕,内城壕宽13—17.5米,深6.4—10米,外城壕宽15—22米,深4.3—6米。宫城位于城内西南部,平面近长方形,东西长310—405米,南北宽315米,周长约1350米。宫城外也环绕一道平行的壕沟。在宫城内发现的宫殿遗迹,柱洞直径达1米;横贯宫城中部,有一道东西长达160米的陶水管道。宫城和城垣之间分布着制骨、制陶、冶铜作坊和粮库。其中,制骨作坊发现数以千计的骨器成品、半成品、骨料等,并有制骨工具铜锯、砺等。在冶铜作坊发现大量的炼渣和陶范;制陶作坊发现的陶窑保存较为完好,并且出土有陶器成品和半成品等珍贵文物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